四川山鹧鸪

Arborophila rufipectus   Boulton
   

  41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体形大小和基本羽色型与环颈山鹧鸪相似。
雄鸟:额白;头顶栗赤;后颈和颈侧赭橙色,均具黑色条纹;上胸灰色而缀以栗斑。
雌鸟:额基、眼先及眉纹均黑,其上有微杂以黑点的浅黄色纵纹;头顶和枕部橄榄褐,各羽均具黑色羽干纹;后颈和颈侧赭橙色;上胸棕灰,具棕色宽缘。
形态 雄性成鸟:额白,眼先、脸前半部和眉纹黑色;头顶栗赤;后颈和颈侧赭橙色,均具黑色条纹;黑色眉纹上方散以白斑;耳羽栗色;背、腰和尾上覆羽黑纹较狭小,呈不规则状;小覆羽、初级覆羽及初级飞羽暗焦黑色,外翈缘以具有黑点的栗色;三级飞羽和翅上中、小覆羽茶绿色,具黑和栗色斑纹;尾羽茶绿色,各羽有4—5个黑色横斑。颏、上喉黑、羽缘白色;下喉纯白;上胸和两胁灰色,杂以栗斑;下胸和腹白色;尾下覆羽黑色,末端白色。
雌性成鸟:额基、眼先及眉纹均黑,其上有微杂以黑点的浅黄色纵纹;头顶和枕部橄榄褐,各羽均具黑色羽干纹;背、腰及尾上覆羽等均为橄榄褐,并具黑褐色横斑,羽缘浅棕,腰和尾上覆羽的横斑常成块状;翅上覆羽橄榄褐,并具黑色蠹状斑和窄小淡黄色羽干纹,羽端具黑色块斑;大覆羽大都淡栗色,而满布以黑色蠹状细斑;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暗焦黑,各羽尖端及次级飞羽端部均具杂以黑点的淡栗色;尾羽亦橄榄褐色,具4—5道不规则的黑色横斑。颏、喉淡黄色,羽端中央具卵圆形黑斑;下喉淡赭橙色;上胸灰棕,具棕色宽缘,下胸的灰色和棕色渐淡;腹白,两胁灰色,具窄细的灰白色羽干纹和锈栗色羽缘;尾下覆羽黑色,杂以棕色横斑与棕白色端斑。
虹膜灰褐;眼周裸露皮肤绯红;嘴黑色;跗踱新鲜时为赭褐色,干后变暗;爪黄褐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 别 体 重 全 长 嘴 峰 翅 尾 跗 蹠
♂♂(8)410—470 303—320 18.0—21.0 148一158 68—74 40.0—44.2
♀♀(4) 350—380 285—295 18.3—18.5 143—145 64—71 37.0—40.3





大小

量衡度:
性 别 体 重 全 长 嘴 峰 翅 尾 跗 蹠
♂♂(8)410—470 303—320 18.0—21.0 148一158 68—74 40.0—44.2
♀♀(4) 350—380 285—295 18.3—18.5 143—145 64—71 37.0—40.3

生物学

生态 四川山鹧鸪在屏山五指山区常同白鹇、灰斑角雉和白腹锦鸡等栖息于海拔1,300—1,800米间的栎、栗、杜鹃和油茶等阔叶林下的浓密竹丛和灌丛(包括胡颓子、悬钩子、野樱桃等)。白天常在地面觅食,夜间上竹枝或灌丛休息;鸣声酷似“ho-wo,ho-wo”,受惊时常边跑边发出“sheer,sheer”和“ka-ka-ka-ka'’的鸣声。
平时单个活动,繁殖期成对,秋冬时可见5—6只结群。
4—6月进行繁殖。我们曾于5月中旬看见3只雏鸟奔窜林间。据当地猎人称:曾见四川山鹧鸪的巢筑于较隐蔽的枯树根部,仅在地下刨一浅坑,内偶垫枯草,每巢产卵5—6枚,也有1—2枚的。
我们剖检了9只鸟的嗉囊和胃,其食物为:蜗牛(1次)、蛞蝓(2次)、蜈蚣(2次)、蚂蚁(1次)、鞘翅目昆虫(1次)、鳞翅目昆虫幼虫(1次)和栎(4次)、胡颓子(3次)、荚蒾(2次)、悬钩子等植物种子和果实。
四川山鹧鸪肉味美可口,但分布狭窄,数量极少,又是我国特产,需注意加以保护。



生境信息

生态 四川山鹧鸪在屏山五指山区常同白鹇、灰斑角雉和白腹锦鸡等栖息于海拔1,300—1,800米间的栎、栗、杜鹃和油茶等阔叶林下的浓密竹丛和灌丛(包括胡颓子、悬钩子、野樱桃等)。白天常在地面觅食,夜间上竹枝或灌丛休息;鸣声酷似“ho-wo,ho-wo”,受惊时常边跑边发出“sheer,sheer”和“ka-ka-ka-ka'’的鸣声。
平时单个活动,繁殖期成对,秋冬时可见5—6只结群。
4—6月进行繁殖。我们曾于5月中旬看见3只雏鸟奔窜林间。据当地猎人称:曾见四川山鹧鸪的巢筑于较隐蔽的枯树根部,仅在地下刨一浅坑,内偶垫枯草,每巢产卵5—6枚,也有1—2枚的。
我们剖检了9只鸟的嗉囊和胃,其食物为:蜗牛(1次)、蛞蝓(2次)、蜈蚣(2次)、蚂蚁(1次)、鞘翅目昆虫(1次)、鳞翅目昆虫幼虫(1次)和栎(4次)、胡颓子(3次)、荚蒾(2次)、悬钩子等植物种子和果实。
四川山鹧鸪肉味美可口,但分布狭窄,数量极少,又是我国特产,需注意加以保护。

海拔范围

四川山鹧鸪在屏山五指山区常同白鹇、灰斑角雉和白腹锦鸡等栖息于海拔1,300—1,800米间的栎、栗、杜鹃和油茶等阔叶林下的浓密竹丛和灌丛

繁殖特征

4—6月进行繁殖。我们曾于5月中旬看见3只雏鸟奔窜林间。据当地猎人称:曾见四川山鹧鸪的巢筑于较隐蔽的枯树根部,仅在地下刨一浅坑,内偶垫枯草,每巢产卵5—6枚,也有1—2枚的。

国内分布

四川山鹧鸪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山鹧鸪。分布范围极狭窄,迄今发现于我国四川省的屏山县和甘洛县等地(留鸟)

经济用途

四川山鹧鸪肉味美可口,但分布狭窄,数量极少,又是我国特产,需注意加以保护。

保护信息

四川山鹧鸪肉味美可口,但分布狭窄,数量极少,又是我国特产,需注意加以保护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四川山鹧鸪至今未发现亚种分化。它综合本属几个种的特征:头顶赤栗色,黑色眉纹上散有白斑;颏、喉黑而具白纹;耳羽栗色;上体橄榄绿而具黑色斑纹;胁灰色而具栗斑;这些特征都与环颈山鹧鸪相同。额白色则与白额山鹧鸪和台湾山鹧鸪相似。头顶具黑纹,又与白颊山鹧鸪相似。但是,四川山鹧鸪的后颈和颈侧赭橙色具黑色斑纹,雄者胸灰而具栗斑,这些特征足资鉴别。
综上所述,我们认为四川山鹧鸪与环颈山鹧鸪为亲缘关系较近的两种。

标本信息

自1932年2月5日博尔顿(Boulton)于四川省的大桥堡(即现在的甘洛县大桥公社)首次获得一只四川山鹧鸪雄性标本以来,四川农学院李桂垣等分别于1964年5月和l973年5、6及l0月,在甘洛县东边的屏山县(位于大凉山麓)五指山采到10只标本(6♂♂,4♀♀);1974年2月13日和3月31日,又在甘洛县大桥公社海拔1,700和1,800米处采到2只(♂♂)地模标本。